
近日,在2024网易财经ESG趋势论坛上,富士康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富士康”)因在绿色制造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荣获“年度绿色制造企业”奖项。该奖项是网易财经于今年9月发起的“寻找中国绿公司”行动的一部分,旨在全行业内征集优秀的企业ESG实践案例。此次评选活动得到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及中财绿指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专业支持。网易财经希望通过搭建这一平台,汇集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促进多方交流,凝聚行业ESG共识,激励行业领导者,优化投资决策,推动ESG业态的合作与发展。
在全球倡导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追求更清洁的环境、更智能的工厂和更高效的生产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共同目标。作为全球电子科技行业的领军者,富士康不仅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而且在推动绿色制造方面树立了行业标杆。富士康的企业ESG愿景是:“科技开启智慧生活,用心造就永续发展,携手共创美好未来。”在环境维度上,富士康的核心策略包括绿色智能和循环经济两大方面。绿色智能策略强调通过智慧环保技术促进清洁生产和绿色能源制造;循环经济策略则致力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设零废物生态园区。

近年来,富士康将绿色制造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不断探索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的方法,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废水排放、废弃物产生和化学品使用,以提升生态效益,保护自然环境。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富士康在绿色能源应用、节能改造和水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富士康承诺在2040年前实现全球所有生产基地100%使用绿色电力,为此正在积极布局自建太阳能发电系统,已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越南等地投入运行。
秉承“节能减碳,绿色发展”的理念,富士康推行了一系列节能项目,其中包括著名的“绿色EEP十五大项目”,涉及照明、电机、空调等多个设备的改进。2023年,富士康举办了多次跨地区的厂端交流会议,旨在共享节能经验,共同推进减碳目标的实现。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实施了1818个节能改造项目,总投资接近6.5亿元人民币,实现了518,847MWh的节能效果,相当于减少了309,648吨二氧化碳排放,节能率达到6%,圆满完成了年度节能目标。此外,富士康还组织了节能对标评比竞赛,表彰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以激发全员参与节能减碳的积极性。
通过这些举措,富士康不仅在绿色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为整个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未来,富士康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方法,加强与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制造的发展,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富士康的表现尤为突出。公司针对办公宿舍用水和制程用水两大类别,采取了精细化的节水措施。例如,富士康通过中水回用技术,每年能够循环利用至少596万吨废水,这些再生水被广泛应用于绿化灌溉和厕所冲洗等领域,有效推动了绿色制造的发展。面对产业特性带来的高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的切削油、乳化液废液等问题,富士康提出了三项主要对策:一是引入再生水作为生产水源;二是广泛安装节水设备;三是引进减量化和循环利用设备。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水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也大大降低了用水量。
除了内部节水措施外,富士康还严格遵守《绿色工厂评价要求》和《绿色工厂评价通则》等国家标准,积极投身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的建设。自2017年启动首批绿色工厂建设项目以来,富士康已有至少30家法人公司荣获国家“绿色工厂”称号,至少3家法人公司被评为国家“绿色供应链”示范单位。在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路上,富士康不断进取。继2023年短期减排目标得到科学减碳倡议组织(SBTi)的认可后,2024年,富士康的长期净零排放目标也获得了SBTi的正式批准,成为台湾高科技硬件产业中的第三家、全台湾第七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富士康深刻理解,绿色制造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任务,更是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的责任。因此,公司在致力于自身绿色转型的同时,还积极发挥行业领导者的角色,通过分享绿色制造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支持供应链伙伴,富士康建立了一套包括培训、评估认证、绩效监控在内的六大支持体系,旨在促进供应链企业的共同成长。得益于这些努力,富士康连续三年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发布的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和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中,保持了大中华区的领先地位。
展望未来,富士康将继续坚守绿色制造的承诺,不断推进绿色能源的应用、节能改造和水资源管理等关键工作,为实现2050年的净零排放目标而不懈奋斗。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技术实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评论 (0)